渝
藏
情
深
双
向
奔
赴
自上世纪90年代对口援藏按下“启动键”以来,山水之城重庆与雪域高原的昌都结下不解之缘。在30年的接续努力中,重庆通过“组团式援藏”“智力援藏”等模式,为昌都带来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更培养了一支又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在海拔3200多米的昌都市人民医院,有一个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几乎一模一样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8周早产的小旺姆,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周。闯过呼吸关、感染关后,孩子的各项指标令人欣喜。
据重庆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刘维勤介绍,小旺姆已长到快1500克了,恢复得很好。
小旺姆的父亲益西尼玛告诉记者,当时觉得没什么希望了,但看到这里各个条件都很好,感觉孩子慢慢会恢复起来。
昌都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总住院医生刘虎:“孩子刚剖出来,大概仅有900多克。”
记者:“这种情况以前在藏区的话......”
昌都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总住院医生刘虎:“都很少有希望。但是自从援藏的老师过来后,我们还是很有信心。”
刘医生告诉记者, 几年前,因为缺人缺设备,医院儿科一度难以为继。直到2017年,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通过“以院包科”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援,数百名医护人员先后奔赴雪域高原,为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优质的培训,医院儿科的综合实力逐年增强 。
重庆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刘维勤谈道,他们要从最简单的静脉营养一步步教,“我觉得他们已经很能干了,希望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