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和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24)平行论坛之第二届湾区国际传播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华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来自国内和省内多所高校和媒体集团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湾区国际传播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时代重任。要深化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解,努力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上下功夫,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论坛主旨演讲第一环节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主持。教育部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昆教授发表题为《邻国民意与周边外交》的主旨演讲。张昆教授指出,当今中国的邻国呈现出多样化层次,有军事大国、经济大国、科技强国、人口大国等。通过分析《寰球民意指数2023》数据,他提出寰球比邻国更看好中国的未来,邻国比寰球更看好中国的发展。当下中国与部分邻国关系相当紧张,影响到国家战略和国家实力。对此,张昆教授总结:要立足邻国民意,拓展周边外交。叩问寰球、邻国民意,是国际政治的常规,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路径。
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原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教授发表题为《认识和把握区域国际传播中的协同效应》的演讲。随着国际传播全球化与媒介化的高速发展,主体多元化使国际传播系统扩大,整体性趋势越来越显著,使得协同效应更为突出。唐润华教授从媒体内部、媒体之间、内外之间以及行政与传播之间四个方面深度分析协同效应在区域国际传播的层面,并提出协同效应具有双向效应。最后,唐润华教授就协同效应趋利避害提出系列做法,旨在构建更有效率的国际传播体系,促进区域国际传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教授发表题为《数字社会与国际传播的关系重构》的演讲。朱春阳教授指出数字社会对传统社会关系的颠覆,特别是对新闻业的影响。他借助媒体融合概念,对数字社会中的新闻传播展开进一步探讨,强调如何在数字社会中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在数字信息和数字社会当中,媒体的主流地位来自于自身与行政双向奔赴的过程,以赢得尊重、信任、权威获取议程设置的主要权,否则无论国内传播还是国际传播都将面临巨大变革挑战。
暨南大学本科生院执行院长兼教务处处长、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涛教授发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话语体系构建的概念、范畴与表述》演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刘涛教授着重分析了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概念范畴与表述的重要性,指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他强调,概念的运用能建立知识逻辑,塑造认知,影响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这对国际传播产生深刻影响。最后,刘涛教授呼吁深化对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研究,以促进大湾区的国际传播和国家发展战略。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发表题为《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形象竞争及其反思》的演讲。他指出,城市形象对吸引游客、提升居民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时代下,通过有效利用城市营销、数字传媒及本土文化,城市自身的形象构建得以增强,当下城市形象在全球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曾一果教授强调城市形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指出人们的需求与感受对后现代社会城市形象重写具有借鉴意义。此外,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国际传播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注重城市品牌建设,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教指委委员、北京印刷学院原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关义教授对第一环节主旨演讲进行评议。王关义教授认为本次论坛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学者们通过对邻国民意、国际传播协同效应、数字社会与国际传播关系建构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话语体系构建等主题的深入探讨,体现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为国家文化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贡献智慧力量。
论坛主旨演讲第二环节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坤瑾教授主持。南方报业媒体集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总编辑赵杨发表题为《GDToday打造省级国际传播中心的探索》演讲。赵杨总编辑指出,广东对外传播中心自2003启动南方英文网项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升级为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旨在增强广东国际影响力。中心通过建立多元平台、深化国际合作与文化传播、优化内容生产、强化媒体功能并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有效吸引了国际关注,提升了广东及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最后,赵杨总编辑强调内外宣传整合的重要性,并提出新媒体时代下利用先进技术和内容创新加强国际传播效果的策略。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兢教授发表题为《谁在“掌舵”出海中资短视频平台?基于TikTok与Kwai组织管理团队的社会网络分析》演讲。刘兢教授表示团队近期专注于研究海外中资短信及平台的动态,通过分析运营活动、用户特征及组织架构演变,评估中资企业在欧洲、美洲和东南亚的市场地位。他还深入探讨了高层管理与人员构成,强调教育与人才培养对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重要性。其研究亦突出数据与差异化策略的关键作用,旨在提出新媒体时代中资平台的发展策略与建议,以促进其在全球传播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适应与成长。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银娣发表题为《大湾区政策话语研究:政策理念、政策目标和政策实践主体》的演讲。刘银娣教授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重要性,指出在政策框架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其研究揭示大湾区政策与政治理念的关键点,如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策理念,“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打造“中华民族现代化文化重要窗口”的政策目标。其研究还突出了国际传播与政治传播的紧密联系,强调了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合作共赢、彰显人文交流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城市在文化遗产、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建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国平发表主题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话语权形塑:基于联合国和中国方案的战略叙事研究》的演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治理成为国际关注焦点,何国平教授强调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在化学与化工领域的三个维度展现了其领导力。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正通过技术性决定和战略叙事策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经济转型,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了其在全球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及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
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院长张晋升教授对第二环节主旨演讲进行评议。张晋升教授指出,讨论触及了媒体作用、对外传播策略、社交媒体的应用、国际传播效果的评估,以及大湾区政策与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等前沿话题,强调了在多元视角下理解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为学术界和实践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同时,通过平衡中国立场与国际形势,讨论旨在为提升国际传播的策略和效果提供多元视角和深度思考,展现了国际传播领域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最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坤瑾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发言。她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多年持续举办,虽有专家学者更替,却始终为学界提供思想盛宴。本次讨论跨越多个层面,包括中国哲学、区域协同、宏观话语体系到具体实践案例。论坛亦关注国际传播领域的探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合作的研究与计划出版的丛书,重点聚焦品牌营销、国家形象及民间文化交流。
本次论坛中,专家学者们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展开激烈的思想碰撞,携手共进,共同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的无限可能。未来围绕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的研究与探索将持续深入开展,为这条连接世界的蓝色纽带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编辑:聂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