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卷本《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出版座谈会在上海蓝天宾馆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学者,共同研讨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近现代报刊阅读史的著作。
“这套丛书从‘动工’到出版,历时20年。”《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蒋建国说。该书深度挖掘了近代以来中国报刊阅读的发展与变迁历程,从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的阅读研究起始,以报刊发展为脉络,以读者阅读为核心,构建了一幅报刊读者与社会变迁交织的多元历史画卷。“近现代报刊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时代的镜像,报刊阅读则是新闻消费和意义生产的主要方式。读者在读报时的所思所言所记,也就是在观察自我,想象他者,阅读社会。”蒋建国介绍。
“这部书对近代以来中国报刊阅读发展与变迁作了深入的探讨。完整地书写了近140年中国报刊的阅读场景,可以说是材料详实丰富,观点多有原创性。”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侯体健认为。
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王联合透露,本书卷帙浩繁,编辑过程中,编辑队伍与蒋建国的高效配合令人印象深刻。光晚清卷注释就达2000多条,编辑从蒋建国教授处拷贝的电子文档超过16000个。三卷本的成功推出,堪称出版行业大项目高质量完成的一个典范。
“《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的出版,以实际成果回应了改写中国新闻史写法的呼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说。
“这部著作是从课题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就是从阅读新闻作品的读者群的情况,以及他们的社会背景产生的社会反应,来看中国新闻事业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哪些方面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的推动的作用究竟是怎么样。为研究工作打开了另一扇天窗。作者蒋建国花费多年积累了大量材料,我们做历史课题的人是用人生写历史。”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新闻学院教授秦绍德这样定义。
阅读史研究的对象是读者群体,因而“阅读史的研究主体分散,同时它建立在大量的读书笔记、日记、年谱等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散乱的读书线索重新整合、拼接,搭建一张完整的‘阅读之网’是《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这套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教育部高校图书馆学学科教指委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认为。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看到,《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不仅讲述了百年前的阅读史,同时也是作者本人的阅读史和生命史。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