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芳
导读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奖。
即日起,《全媒体探索》围绕部分获奖作品,邀请主创人员及评审专家谈一谈创作、评审经历和感受,希冀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和借鉴。
除了扣准典型报道的时代性、典型性、代表性等总体要求外,回想《“候鸟教授”团队》的创作过程,笔者有四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题材的选择,考验新闻敏感
题材好,就意味着起点高、走得远。拍摄好的题材,意味着从开拍这部作品之时,就要注重新闻价值的呈现和影响力的打造。然而,面对海量的素材和题材,什么题材可以拍,什么题材可以先放放、“养一养”,什么题材需要作为重点题材下大气力拍,就是对新闻人新闻敏感的考验了。对于发现型报道,即突发报道、现场新闻,要敏锐地捕捉现象之后蕴藏的重大主题和重大意义;对于表现型报道,即策划报道、配发新闻,则要敏锐地捕捉新闻素材、新闻背景之后蕴藏的重大主题和重大意义,进而构思全片。
《“候鸟教授”团队》的新闻切入点是“红莲稻”的收割、稻种的销售。新闻背景是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来到武汉大学在湖北鄂州建设的红莲型杂交水稻育种基地,他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团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科技兴农”,并留下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殷殷嘱托。
之后,朱英国院士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仁山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在湖北仙桃、湖北罗田、广西南宁和海南三亚开建基地,每年往返于多地研究“红莲稻”。即使在朱英国院士2017年因病逝世后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也从未停止接续奋斗,他们加快选种育种的脚步,取得了“红莲稻”种出口占比大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种植的成果。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位于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看望工作在一线的农业技术专家,听取了朱仁山教授对“红莲稻”的汇报。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关心,鼓舞着团队成员在“红莲稻”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上实现新突破,为端牢中国饭碗继续努力。
掌握这些新闻背景之后,不难看到这一选题蕴含的重大意义:
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为国家的种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朱英国院士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和努力,凸显了我国在农业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第三,朱英国院士团队成员如候鸟般奔赴于五地,在艰苦环境下砥砺奋进、不断创新突破,展现着中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为“端牢中国饭碗”不断奋斗的奉献精神,以及在我国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和创新性。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红莲型杂交水稻育种基地十周年,梳理分析新闻背景之后的意义就能初步判断,这是一个重点题材。
标题的提炼,考验思想内涵
标题《“候鸟教授”团队:攥牢“红莲稻”种 心怀农业“中国芯”》的拟定,是希望通过高度凝炼,反映农业科技人员不断奋斗的奉献精神。
一,“攥牢”一词,可以刻画农技人员的坚定信念、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心怀”一词,则强调农技人员为“端牢中国饭碗”而拼搏的站位与担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红莲稻”种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二者均为动词,直观描绘出农技人员的工作场景,呈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感。
二,“候鸟教授”的提法可彰显标题准、新、活的特点,引发受众的好奇和关注。作品反映的是,除湖北鄂州基地外,团队成员还在湖北仙桃、湖北罗田、广西南宁和海南三亚开建基地,每年往返于多地研究“红莲稻”:春夏之交,他们在湖北鄂州与仙桃育种;秋风乍起,奔赴四季如春的绿城南宁;严冬将至,则转战温暖如春的海南三亚;次年春天,怀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罗田。作品勾勒出团队成员如候鸟般转战迁徙、辛苦工作的场景。“候鸟教授”短短四个字,既交待了农技人员的工作性质,又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关系“国之大者”。“农业‘中国芯’”表达了中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培育优质粮种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的决心,更阐明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背后的思想伟力和真理力量。
结构的策划,考验逻辑思维
作品的结构就如同作品的骨骼,决定着作品的稳定性、成熟性。从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优秀新闻纪录片、新闻专题、通讯来看,作品结构的策划都有着稳健的特征。对于《“候鸟教授”团队》这部以新闻专题为体裁、新闻背景有跨度、新闻素材有分量的典型报道而言,结构的策划尤为关键。
《“候鸟教授”团队》的素材繁多,从任何一个细节出发都可形成一种结构、一部作品。深入解读主题后,策划这部作品的结构是围绕着一个“稳”字展开的。全片分为编前语、新近切入点、新闻背景、事件发展过程、展望未来五个部分。
编前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攥牢自己的稻种是端牢中国饭碗、装上中国粮的关键要素。眼下,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由武汉大学‘候鸟教授’团队建设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内,7000亩水稻已快收割完毕。来年春天,一粒粒‘红莲稻’种子将化作一片片‘红莲稻’,带来勃勃生机。”这种写法,首先传递给受众的是这是一篇“牢记嘱托”“沿着总书记足迹”的第二落点的重点报道,引人入胜。
事件发展过程是全片的重点。这部作品的事件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鄂州红莲型杂交水稻育种基地,二是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位于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第一阶段清晰地记录了农技人员研究出“红莲稻”“珞红5A”“珞红6A”等优良品种,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高温、抗病虫等特性,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种植的成果;第二阶段清晰地记录了农技人员成功选育出富硒低镉、耐高温、抗褐飞虱和抗稻瘟病的“红莲稻”新品种,特别是新培育的“珞红优1564”具有耐盐特点、将在盐碱滩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成果。两个阶段依次呈现了对农技人员、职能部门人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员的采访,结构明晰,有血有肉。
行文的规范,考验文字功底
《“候鸟教授”团队》是一部报道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具有时代性、典型性、代表性特征的新闻作品;同时也是一部涉及“三农”工作、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报道,信息量大、专业性强,要求表述准确、新闻要素齐全。从“红莲稻”名称的诞生、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国际科研成果,到水稻功能基因研究、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水稻制种的耕、种、管、收等各种表述都需要专业精神和文字功底。从策划到制作,这部作品一字一句一标点、一分一秒一镜头都离不开深入严谨的创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作者:胡芳,湖北广播电视版权媒资经营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 《“候鸟教授”团队:攥牢“红莲稻”种 心怀农业“中国芯”》第一编辑)